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微信、大银幕都被《我不是药神》霸屏,人们欣喜于终于出现了这样一部直面现实问题的国产电影,导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映照着现实、同样由年轻导演执导的《动物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其上映11天之后,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作品,为其在类型片的打造、改编作品的创新与“本土化”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喜——韩延的上一部大银幕作品《滚蛋吧,肿瘤君》,也是根据漫画作品改编而成,只不过前者是活泼开朗的中国女孩与癌症作斗争的催泪感人故事,后者是根据日本极受欢迎的动漫作品、1996年开始在《周刊Young Magazine》上连载、讲述人性黑暗的《赌博默示录》系列改编而来。经韩延自编自导,《动物世界》的剧情与内涵完成了“本土化”过程,只有片中造型诡异的黑衣使者形象与主人公脑海中不时出现的“小丑战斗”场面,使人联想到这部电影的漫画本源。

韩延赋予电影主人公郑开司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家庭负担”:母亲因故成为植物人,常年卧床不醒;父亲失踪(或是死去);郑开司靠在游戏厅扮演小丑为生——作为“大院里最聪明的孩子”,他似乎一事无成、也永远没有施展的机会;面对青梅竹马的女同学、他想要表白却又怕连累她……影片主角郑开司的处境与情感很有中国特色,可以激起观众的极大认同。李易峰将主人公那种无所事事又不甘堕落、无法摆脱又无力承担、心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囿于世俗压力不知该如何担当等心态表现得较为准确——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情感与心理原本就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所很容易感受到的吧?我不是李易峰的粉丝,也很少看他的作品,但稍一搜索竟然发现有那么多黑他的演技的帖子,令我不由得感慨演艺圈的生态与粉丝舆论的公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正是片名“动物世界”所喻示的种种形态中的一种吧?

如果被一种蛮横的、视侮辱与损害他人为“平常事”的价值观所笼罩,那么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真不啻为“动物世界”了吧。

《动物世界》虽然是一个听起来空洞、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片名,但在看过电影以后将这个片名与影片中所描摹的现实联系起来,却不时会令人有“警世”之感,正如片中主题曲所唱的那样:“天堂地狱,一念之间,千万别失去清醒;三回九转,一夫当关,我随时保持冷静,该打的仗老子已经打过,该跑的路已跑到了尽头,该守的道老子自己守着”……歌声响起的时候,正是银幕上郑开司小试牛刀、也做出了独守价值观的选择的时刻:面对欺骗、自保、随波逐流,他选择了正视、奉献与坚持自我。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直言不讳的价值观的选择了。

能够具有这种年轻的感觉、新鲜的力量而又不显得“校园腔”的中国电影不多。我们昂扬、坚定的价值观似乎总是带有一种“学生气”,要与更坚硬、更复杂的“社会”保持一段距离,或是隔着一道“墙”——否则就无法保全。在人心的呼唤之下,有时它会成为猥琐中年难得的重放光芒——正如《我不是药神》中的主人公程勇所表现的。然而昂扬坚定的价值观选择从来就不止是青年或少年的事,它是人一辈子的姿态与选择。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姿态。韩延在这样一部商业片中直言人生最基本的价值观的选择问题,无疑是切中了时代脉搏。这是我认为本片不应该被忽略的一个原因。

还有那些耗资不菲、颇具想象力的小丑与各色怪物搏斗的镜头。五色烟雾弥漫在小丑飞跃的五彩衣服周围,如人生的迷雾,如我们自己的选择。小丑正是人放低自己的姿态、遍尝人生五味的一种选择。它表演、表达,遗世独立而又与观者各取所需。我为导演在这些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与花费的心思而感动,认为这是一名中国导演可宝贵的财富。

文字的规诫与思想的浪漫无边,正是中国文化之两翼。而我们今天常常忘了还有后者的存在。

面对种种艰难与利益,郑开司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相信友谊、与人为善、奉献自我。这让他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人生中,都会栽不少跟头。然而在跌倒的过程中,一些东西也在被建立起来——这是人类世界不是“动物园”、而是“大家庭”的原因所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有人的所作所为,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共同体之中。

《我不是药神》和《动物世界》也让突然我意识到“情义”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意识到它是中国文化的底色。程勇后来又走上“贩药”的道路,无疑是因为他对昔日伙伴吕受益的死耿耿于怀,情动于心;这一点,与同样讲述“患者自救”故事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无疑有很大不同。后者主人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染上艾滋病的事实,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自己与俱乐部买家的关系,也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法律的漏洞与不足。

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巨大区别。而《动物世界》则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是在赌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所应该坚守的什么,而不是一味接受已有的法则——因为后者只会酿造一个动物世界。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