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本定于2020年大年初一(125日)上映的《紧急救援》,延迟了近11个月(1218日)才最终与观众见面,当最终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长达134分钟的影片时,这一年所经历过的艰难化作银幕上生死抉择的时刻重新涌上心头,令人再一次感受到平常岁月中所隐藏的他人的付出。这是一部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令人感动、也给人带来几多思考的影片,其中有着“非常林超贤”的对专业主义的歌颂与强调。

从《红海行动》中对新一代军人的专业主义、精英态度与合作精神的强调,到《紧急救援》中对海上救援队的牺牲与勇气的热血表现,林超贤的电影在我看来有着一个古典而现代的内核,即在一个表面上看来分崩离析、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挖掘推动其运转并缓慢前进的原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精神。这一精神体现为善恶交织、奉献与自私交替,但最终往往还是前者战胜了后者,这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了几十万年,经历大自然以及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制造的种种灾难之后,仍然能不断修正方向、生产繁衍的原因所在。《紧急救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时候我们要拼尽的最后一口气是勇气”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揭穿人们口中的“幸运”背后的真实内核:你只有足够坚持,才会足够幸运。从彭于晏扮演的紧急救援队副队长高谦口中说出这样的“金句”,令人一下子感到《紧急救援》比《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要“贴地气”很多。确实,不像前两部电影是由单一的具体事件驱动,《紧急救援》由四段救险故事组成,中间穿插着高谦与儿子的相处及其他队员如赵呈等的婚恋故事。有评论认为夹在四场戏中的生活场景使得影片节奏慢了下来,失去了林氏特有的风格,然而对表明想不断挑战自己的导演林超贤来说,我认为这些穿插是合适的:救援队员也是普通人,只是在他们将“救人”作为使命时,生命会绽放出别样的火花与光芒。影片表现高谦在妻子因癌症去世以后与儿子相依为命,其乐融融,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坦然接受一切不幸的勇气,与在生死攸关之际为他人及队员的生命承担责任的勇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所需要的是同一种勇气与精神。高谦与女机长宇凌之间的互相爱慕,也是两位合适的单身人士之间的“题中应有之义”,影片并未将其表现得太过火。高谦儿子聪聪与“发型同款”的幼儿园女孩之间的童言童语,富有生活气息而令人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可爱,这种童趣与天然,正是很多家长、很多人愿意负重前行、默默付出的源泉。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与为他人付出的勇气编织在一起,可以说正是导演打造“中国式平民英雄”的匠心所在。在我看来,这种努力是成功的。

然而影片也并非没有失衡之处。当影片表现救援队员赵呈因为拯救失事坠海的机长而自己被卡住、高谦去救他而未能成功之时,我内心稍有不适之感。这种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是令人不忍卒睹的,在我看来,它近乎是一种不应该再被重现的禁忌。赵呈与女友间打情卖俏、拍婚纱的戏当然俗套,然而不这么俗套似乎不足以表现为我们牺牲的一条条生命本身有着多么美好的未来。

在此,“俗套”是一种对普通生命、对日常生活的最美好的致敬与尊敬。

在医生为聪聪施行脑部肿瘤摘除手术的场景中,当镜头表现医生用手术刀将聪聪的头骨打开,观众席中传来一位中年男人不满的声音:“这太过分了。”我猜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需要面对“开颅手术”这么可怕的场景。然而很多医生与患者乃至患者家属无疑日日夜夜都在面对着这样的事实与煎熬,他们除了勇敢面对,别无他法。就像影片最后天然气船起火那场戏中,救援队员要冒着150度、180度乃至300多度的高温在火海中救人,其所置身环境的危险与恶劣,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与忍耐能力;然而为了拯救生命,这也是一些人必须奋不顾身的所在。

除了勇气,是科技进步与专业技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这是我认为林超贤的影片既古典、又现代的原因。他近乎古典地赞颂人的精神,但也绝不忽略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影片中仅有一处在我看来是违背电影精神的,即在高谦从医院跑去加入紧急救险队时,一位领导特意将他叫到一旁问他怎么不留在医院看护聪聪手术,两人由此有了一番可想而知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幕也许确实会这样发生,但对电影叙事来说却是不必要的冗余。

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说这部电影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遗憾之处的话,那就是一种对观众“理解能力”的不信任似乎确实造成了《紧急救援》在表现手法上的直白与冗余。

原文发表于2021年1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略有删节。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