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文化拼盘与巩俐的眼神
任明 | 2020年12月07日
2020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自9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后,遭遇褒贬不一的两极评价,票房也差强人意,迄今只有2亿多元。在故事发源地未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对迪士尼这个“IP造钱工厂”及其这些年在“花木兰”身上所投入的心血与金钱来说,大概会有点遗憾。从1998年一炮打响的动画片《木兰Ⅰ》、2004年续拍的《木兰Ⅱ》到2020年采用全华人明星阵容的真人版《花木兰》,迪士尼对该题材的开发可说是稳扎稳
《舞台剧》:互动表演新舞台
任明 | 2020年12月01日
网络会议软件会成为互动表演的新舞台吗?BBC新剧做出了尝试。 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1)6月10日推出6集迷你剧《舞台剧》(Staged),讲述三位戏剧工作者在疫情隔离期间,想以网络会议的方式排练新剧、最终却毫无进展的故事。这听起来像是对线上交流方式的否定,实际上该剧却谨慎而不无乐观地展示了网络会议作为互动表演的新空间,所拥有的各种可能性。虽然豆瓣(9.3)和IMDb(8.6)对该剧的评分都很高
《掬水月在手》:一首影像与生命的交响诗
任明 | 2020年11月29日
尽管在古典文学界的声誉惊人,但“叶嘉莹”这个名字我相信并不会为太多圈外人或非文学爱好者所知,毕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等头衔,以及历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履历,听起来并没有多么惊天动地;于2018年6月3日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迄今已
《八佰》:电影的煽情成瘾症
任明 | 2020年08月21日
《八佰》:电影的煽情成瘾症 任明 8月14日去电影院看了去年搞出不少动静的《八佰》点映场,没想到看过以后的感觉是,这部电影其实不应该采取点映策略,而是应该借去年种种“风波”所积攒的知名度与观众的饥渴度,在全国一次性大规模公映,以实现票房收益。 《八佰》给我的感觉是,导演对他所拍的事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感受,而只是抓住“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题材金矿,在其中堆砌自己对所谓“国民性”的理解,对戏剧性的迷
泰晤士河:流过伦敦的心脏
任明 | 2020年08月13日
世界的贸易 在《不列颠全岛游记》(1724)这本书中,丹尼尔·笛福计算得出,任意一天在泰晤士河上都有2000艘左右的船只。但他的主要兴趣在这条河所能产生的“利润”、或者说是“收入”上。对他来说,“银色的泰晤士河”确实是“银色的”——是流水般的钱币穿过伦敦的心脏。泰晤士河一直是一条贸易的河流。它的潮汐所及,从诺尔到伦敦及其郊区,一直都在努力工作。泰晤士河浸染着汗水、劳作、贪婪、贫穷和泪水。它的船坞、
《第一次的离别》,无数次的开始
任明 | 2020年08月08日
影院复业后去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的《第一次的离别》,偌大而空荡的电影院里,影片前几分钟表现好脾气的维吾尔族小学生艾萨用奶瓶喂小羊吃奶、去村头老奶奶那里买馕、喂生病的妈妈吃饭……男孩英俊而懂事,如果整部电影就这样“阿巴斯”地进行下去,我感觉也能接受;然而当凯丽比努尔的形象与声音同时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一刻,我还是从心底发出惊叹:果然!银幕需要女神。比艾萨大概小上两三岁的维吾尔族女孩凯丽比努
《泰晤士:大河大城》译后记
任明 | 2020年08月03日
当2014年雅琳与我谈起她正在策划一套有关城市文化史的翻译丛书时,我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并试着推荐了几本与伦敦有关的书,因为版权与体例等原因未果。当2015年她拿下英国著名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Thames: Sacred River的版权并问我是否有兴趣翻译时,我表现出一个热爱文字并且对翻译工作感兴趣的人应有的热情,雅琳于是将这个任务交给我;其间她经历了怀孕生子,组织出版了柏林、伊斯坦布尔、威尼斯
《教授与疯子》:人性与知识的联盟
任明 | 2020年08月01日
也许是因为编词典所需要的耐心与毅力,与当今世界所追求的“效率”与“速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近几年来讲述词典编撰故事的电影颇受欢迎。2014年,日本的《编舟记》获得当年日本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12项大奖;而2019年则同时有两部与词典有关的故事上映,一部是韩国的《词典》,一部是由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主演的《教授与疯子》,讲述《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编撰过程中的故事。
是枝裕和:不仅有故事,还要有真相
任明 | 2020年07月30日
7月25日,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首部“外语片”《真相》在上海电影节“官方推荐”单元上映。6月25日端午节下午,他在中国B站的直播首秀,在影迷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一度有16万人同时在线。导演对影院观影与网络观影的区分及对前者的期待,唤起不少影迷的同感;他对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的推崇、对“为什么当今世界优秀的都是女生”的疑问,坦率中透着独到的观察——正如他那些“有如走路的速度”的电影。如果
《科利奥兰纳斯》:一部被忽视的莎翁悲剧
任明 | 2020年07月01日
在英国首相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封城(当地时间3月23日晚)以后,英国国家剧院从4月2日开始,每周通过视频网站免费播放一部高清戏剧作品,以满足疫情期间人们的观剧需求。迄今为止所播放的10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占了三部:《第十二夜》《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以及最近这周(6月4日至11日)正在播放的《科利奥兰纳斯》。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以罗马帝国为背景的四大悲剧之一,《科利奥兰纳斯》并不像《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春潮》:潮水的出路
任明 | 2020年06月13日
在影院复工迟迟未有确定消息的情况下,去年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由女导演杨荔纳执导的家庭剧情片《春潮》5月17日在爱奇艺举行了首映。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讲述了东北某城市母亲、女儿、孙女三代之间纠缠不清、爱恨交加的情感。导演对细节的捕捉以及演员的表演是准确的,影片中几处表现人物幻想及幻觉的镜头也称得上是自然,然而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片尾扣题的“春潮”。 结合导演上一部电影对女性欲望觉醒的关注,本
《星际探索》:太空之行,内心之旅
任明 | 2020年05月29日
近年来,以“星际”为名的科幻片,多得令人感到索然无味起来。这一“命名”的困境,事实上也反映了影片内容的困境:人类探索太空的本质,与人类证明自我、发现自我的需要相关,这一需要被众多影片从不同角度表现过,在基本叙事已被设定、能够加以表现的空间(异常)有限的情况下——承认吧,宇宙浩渺无边,能够被我们利用与支配的却极少——表现太空探索的科幻片渐渐落入俗套,除了少数几部表现出新颖的视角(如《火星救援》),或
静水深流的城市文化交流峰会 ——“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15周年小记
任明 | 2020年05月27日
(这是七年之前写的一篇有关“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15周年纪念文章,当年作为“小字辈”参与这个会议,受命写纪念文章,颇有战战兢兢之感。而今虽然大家仍然年轻,但当年交流的锋芒与光辉似乎已经流散,其中原因,令人感慨,也值得深思。) 如果在两岸三地寻找一个对城市文化及相关问题不断进行思考与交流的平台的话,我想没有比在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个城市之间轮流举办的城市文化交流会议更好的例子
想象未来:银幕上的“地球日”
任明 | 2020年04月22日
如果说有哪一种媒体最适合提升人们对地球及当下的环保危机的认识,大概非“电影”莫属。电影直观且感性,可以上下亿万年,也可以纵横至宇宙之无边浩淼。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在“最老”与“最新”的科幻片中不断重复出现:人类离不开地球,但又对外太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科幻片“始祖”《月球旅行记》(1902年)中,人类兴奋地去月球探险,兴奋地返回地球,对月球与地球都充满了赤子的热情;在2019年的《星际探索》中,人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英国“国民画家”的母子情
任明 | 2020年04月19日
曾在2014年因在《透纳先生》中成功扮演英国画家透纳而夺得当年“戛纳影帝”的蒂莫西·斯波,2019年再度扮演英国画家;这一次通过画家与母亲的关系,蒂莫西演绎了一个与透纳完全不同的“英国绅士”的形象。 称T.S.洛瑞(1887-1976)为“国民画家”,是因为他是英国人最喜欢的当代画家之一,也是因为他是第一位执着描绘工业时期英国北方的风景、在画布上为其留下孤独而荒凉的历史形象的英国画家。其笔下以工厂
调查性新闻的价值及其未来
任明 | 2020年04月13日
翻开眼前这本厚厚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姆斯·T·汉密尔顿撰写的《调查性新闻的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表格。不知道是学术界的“新时髦”,还是迫于美国乃至全世界各种机构——政府也好,学术机构也好,新闻媒体也好——对“漂亮数据”的痴迷,汉密尔顿教授花费大量精力,用量化数据来表明调查性新闻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然而我想任何一个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从非洲大草原到繁华都市——都不会否认调查
《被光抓走的人》:关于爱情的思辨题
任明 | 2020年04月06日
在年底的忙碌中去看《被光抓走的人》,是因为影片的设定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一道白光突然降临地球,一部分人凭空消失。据说被光抓走的人都是有真爱的,那么留下的人还有爱情吗?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道出了生命中的一种情境:在生命的某一刻,也许我们都需要面对对自己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问题。影片通过各色人物将这一判断过程展示给我们看,给我的感受是,导演匠心独运,诚意十足,将情感的各种真相编织在一起,
《别告诉她》(The Farewell):跨国视野中的东方之爱
任明 | 2020年04月05日
奶奶肺癌晚期,分居在纽约、长春和日本某城市的家人决定对其隐瞒病情,以举办一场婚礼的名义实现家人最后一次团聚的愿望,是为“The Farewell”(“告别”),中文片名“别告诉她”。这部1月6日获得美国金球奖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奖的影片1月10日在国内上映后,只斩获400万人民币的票房,与其在海外1900多万美元的票房及各大媒体众口一词的好评相比,这部讲述华人亲情故事的影片在国内遭到的冷漠令人感慨。从
《传染病》:灾难的预演与寓言
史蒂文·索德伯格10年前拍摄的、讲述致命病毒传播的灾难片《传染病》2020年春节在中国火了起来,很多网友纷纷在豆瓣上留言表示之前对该片的评分太低(豆瓣6.8分)。今天看来,这部电影不仅是对灾难的预言,更是预演。 片中所涉人物与领域众多,却繁而不乱,紧紧围绕“致命病毒在全球快速蔓延”这一主线展开。这一病毒最终在全球夺去260万人的生命。影片展示了疫情发生后,政府、媒体、医疗机构、普通人、医药企业、博
《小丑》:精神之疾与文明之病
任明 | 2020年04月04日
与在明亮优雅中暗藏凶险的《寄生虫》相比,《小丑》通体散发着黑暗与抑郁的气息,让人仿佛看到一个负面版本的美国城市及其孤苦无依的主人公——电影中的“哥谭市”在现实中被很多人用作“纽约市”的别名。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被电台里的坏消息笼罩、情绪低沉却努力露出笑容的“小丑”亚瑟的形象;化好妆的亚瑟在街头为乐器行做广告,却被几个拉美裔男孩抢走广告牌,并在巷子里暴打了他一顿;镜头随后转到去看心理社
任明
97篇文章 1519天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紧急救援》:“林超贤式”古典而现代的内核
《吉祥如意》:复调的回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