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突然对影响力有所关注,因为最近看了太多有关影响力的字眼。影响力的英文是impact”,国外高校突然多了很多影响力研究,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力的评估。

学术想要走出象牙塔,寻求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从理性与智识的普及来看,似乎是件好事,但不知为什么,马上让我想到一些网红教授的喧嚣与谬种流传。希求在短时间内产生影响力的大多是一些博人眼球或者是能够迎合当下情绪的言论与学说。一些能够促进人反思的冷静研究,似乎寻求的不是影响力,而是交流;这种交流,是在平等、自愿、细水长流的基础上发生的。先有communication,后有impact,而在对影响力不断强调的姿态下,其所强调的无疑是媒体效应,是争夺媒体话语权,这种争夺,无疑会改变交流的本质,造成一种信息污染。

嗯,娱乐新闻、小报与寻求经营效应的公众号在喧嚣尘上还不够,学术也要加入这个圈子,让一切喧嚣盖以专家的幌子显得更高大上一些。

对一些专业性的及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学术成果应该进行宣扬,但这种宣扬应该是在学术共同体的认真研讨与认可的基础上,而不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结合当下热点的方式抛向媒体,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不过是让已经纷乱的大众智识更加纷乱而已。因为窃问:有多少学者做出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与大众交流的?问题之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其深层与复杂,可以直接与大众沟通的是常识写作者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国外高校寻求影响力研究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媚俗的偏颇,显示了学术研究自身的不甘寂寞。

寂寞不好吗?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寂寞让人清醒。学者专家必须要保持住寂寞的本能。

大众需要的是什么?在一个缺少理性与共识的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不断从媒体上看到常识的普及及说理的能力,这是一个打造共识的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对于价值观不同的人来说,你的观点对我一文不值,这是为什么在特定团体中不同观点会造成彼此批驳与言论斗争,因为在不同观点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观。这是观点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对大众来说,因为其智性追究的不彻底性,非常容易被一些看似与其自身相关、但又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吸引,成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之争的牺牲品,因为就本质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所被影响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学术团体,所应该寻求的不是媒体影响力,不是作秀的能力,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是反思与说理的能力,这样,一个社会的是非曲直才会越来越分明,人类社会的前景才更容易看得清,否则,大家都寻求对他人的影响,没有时间、也不会想到检讨自身,那只是绞肉机般的彼此争夺的恶的循环。

中国文化从前的清明、理性、自持、自重,千万不要被一些西方媒体文化及传媒工业影响下的喧嚣、争夺眼球、言论市场等所影响,因为那样只不过是加入了媒体工业这个绞肉机。

也许反思与说理最终也需要体现在媒体上——毕竟今日是一个媒体传播的世界——但其出发点与追求“影响力”是不同的。提倡什么,如何提倡,目的与手段同样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一些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重视“影响力”,无异于是扰人视听,丢失本分。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