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明亮优雅中暗藏凶险的《寄生虫》相比,《小丑》通体散发着黑暗与抑郁的气息,让人仿佛看到一个负面版本的美国城市及其孤苦无依的主人公——电影中哥谭市在现实中很多人用作纽约市的别名。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被电台里的坏消息笼罩、情绪低沉却努力露出笑容的小丑亚瑟的形象;化好妆的亚瑟在街头为乐器行做广告,却被几个拉美裔男孩抢走广告牌,在巷子里暴打了他一顿镜头随后转到去看心理社工的亚瑟;黑人女社工打开的日记本,看到上面写着一行字:我希望我死能比我活着值更多钱。——一个感到自己“一文不值”的底层压抑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亚瑟友善地对着前排转过头来的黑人男孩做鬼脸被男孩妈妈训斥,让他不要骚扰自己的孩子脑部曾经受过损伤的亚瑟不可抑制地大笑起来……

在刻意展示了主人公被“少数族裔”包围的视觉环境之后,亚瑟回到他和母亲居住的小公寓——本该是避风的港湾无奈这里却有着更多的问题:母亲潘妮闭门不出,失去劳动能力,电视是她与外界接触的唯一途径;她不停地给当地大人物、自己的前雇主托马斯·韦恩写信,请求他帮助。亚瑟受同事“陷害”失去工作,在回家的地铁上打死三挑衅他的青年男子,媒体推波助澜,在不知凶手是谁的情况下在哥谭市掀起小丑杀死华尔街精英”“底层反抗等舆论风暴;亚瑟应邀参加“默里·富兰克林秀”计划在节目中自杀,却因发言被打断杀死主持人默里在押送警局的路上被暴乱人群解救,成为他们的英雄。这是影片讲述小丑如何“黑化”故事——在压抑的心理状态下似乎什么都有可能是亚瑟的“最后一根稻草”片中另外有一条讲述亚瑟身世的故事线暗示亚瑟有可能是韦恩的私生子——一个资本主义在诞生了自己的捍卫者的同时也诞生了自己的反对者的世俗寓言。

虽然以亚瑟有“精神疾病”这一设定将整个叙事归于“虚无”,但导演借电影的感官感染力,成功地为这个时代打造了一个饱受压抑的美国底层白人的形象。影片花了很多笔墨表现亚瑟在遭他人打击与贬低时的面部表情与姿态,观众可以切实感受到内心痛苦。跳舞,玩枪,化妆……这些亚瑟独处时的镜头,既表现了一个人内心的诗意与戏剧性,也是其性格走向裂变的写照。菲尼克斯将这个患有孤独症的失意者的外部表情与心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丑》公映后在欧美引发巨大争议,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却无人反对,显示了好演员可以人物带来巨大光彩。与主人公心境配合默契的背景音乐为女作曲家赢得了最佳原创音乐殊荣。

在优雅而苍凉的大提琴伴奏下,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环境的破败宛如一幅末日预言,然而这种艺术感染力在一些观众心中引发的是不安与不适——因为导演通过这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白人所讲述的故事太符合美国当下的种族主义情绪。在真实与虚构、精神正常与异常、个例与常态、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之间,《小丑》利用影像语言进行了多并非公平的影射与暗示:无所事事、惹是生非的少数族裔少年;黑人不仅获得平等地位、更开始盛气凌人……而对于底层人民最应该反对的社会资源的掌控者与攫取者,《小丑》的态度却是含糊的。导演将资本家韦恩与潘妮的关系虚化,使得花心少爷欺负无辜少女的故事变得模棱两可起来,似乎韦恩老爷也可能是女手下妄想症的受害者。影片叙事的断裂从小丑在电视上发表控诉那一场戏中可见一斑:小丑通篇控诉的是底层人如何被忽视、人们互相之间如何没礼貌;在提到韦恩时,他有的是底层对上层的愤怒,而非儿子对父亲的怨恨与不满——所谓风流孽债只不过是小报风格的障眼法而已。

影片中那些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失落感具有价值的是,影片指出了一个不仅对白人男性、对全体现代人来说都真正具有风险性的问题:那就是被大众传媒与娱乐所操控的一生。亚瑟自小立志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对他来说,成为喜剧演员就可以名利双收而不必工作;这虽然是亚瑟的天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电视上各种娱乐节目误导的结果影片还展示了美国大众在媒体长期洗脑下人云亦云:潘妮说韦恩会是个好市长,亚瑟问她是怎么知道的;潘妮说,每个人都这么说;亚瑟问足不出户的她是听谁说的;潘妮说,电视上人人都这么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辛辣讽刺,导演为我们展示了舆论操控下的美国大众的认知渠道与认知水平。

影片一开头,随镜头一起出现的是电台主持人的声音:新闻永不停歇。在被社会学家称作风险社会的现代社会里,没有人想要24小时活在新闻的影响之下。层出不穷的新闻加快了世界运转的节奏,给现代人带来巨大压力然而这也是现代人必须付出的代价:诚如荣格所,所谓现代人,就是可以感知到现代状况的人。如果要概括一下《小丑》为何充满偏见而仍可打动人心,那是因为它敏锐表达了普遍存在于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疏离,这一点,几乎是不分阶级与种族的。

原文刊载于3月19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