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因为办了一张会员卡,2011年是我到影院去看电影较多的一年,也是我对中国电影质量及院线水准感觉越发失望的一年。名导继续面目模糊、语焉不详;院线继续急功近利得令人窒息,有商业,没有文化。中国电影持续奔忙在由日常文化行为变成“奢侈”消费的怪圈中,导演与观众似乎都日渐疲惫。小成本的文艺片走投无路。因为电影的“高票价”,这一曾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版图,在浮华而贫瘠的道路上已走得太远。

 

    没有必要的3D

 

    我并不是徐克迷,很多他的影片我都没有看过,然而通过《龙门飞甲》,我却真的感到他对中国文化及武侠的喜爱。这种喜爱投射到影片中,使得片中人物及故事魅力十足。然而,毁了《龙门飞甲》的是那完全没有必要的3D3D使得打斗场面中的人物如玩具兵,如木偶,你仿佛可以看到“牵着”他们的那根线。对观众来说,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出戏”:怎么?我们是在片场看拍戏吗? 

    撇开此类弊端不谈,《龙门飞甲》的3D与特技效果仍然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沙暴来袭时那种世界末日的景象,值得一看。黄沙、古城、客栈、孤独的侠客,这些徐克在影片中不断渲染的,掀起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乡愁。是的,我是在中国,而那遥远的中国之根已不多见。如果从文化想象的源头来说,我愿意想象自己是那样游走于大漠的中国人。(是否“异域”的血液早已是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 

    还有“坑爹”的《惊天战神》。我不知道这部所谓的3D影片放映时是否技术上出了什么故障,在我看来,整个放映效果就是“2D”加“模糊”。坐在一旁的朋友也抱怨不止。然而,该片在美国同期上映时被盛赞视觉效果,让我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看得出《惊天战神》场面宏大,节奏紧凑,然而,“3D”在哪里? 

    相对于出力不讨好的3D来说,我还是更愿意要一个画面清晰、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历史的痕迹

 

    同样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在看过《金陵十三钗》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的可贵了。无疑,后面两部影片因为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是非过多,令人有眼花缭乱、意犹未尽的不满足感;然而,从吸引人们产生对历史的兴趣这一角度来说,它们无疑比《金陵十三钗》要有价值得多。《建党伟业》突出了陈独秀的性格与魅力,这无疑与历史课本中曾经给我们的印象有很大不同。还有在新文化运动中分立两派,最后却同样受到追求革命的学生“挑衅”的辜鸿铭和胡适,在仅有的镜头中,影片将他们作为值得尊敬的人物进行了刻画: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仍然坚持了个体的学养与独立。历史与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反思。《辛亥革命》足以激起观众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及他为实现这一理想所付出的努力的兴趣。一个人如何在历史中成就自己?《辛亥革命》重现革命志士的鲜血,提出了这个沉甸甸的问题。 

    即使这个问题,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的世界里,只有在影院里才能保持它的温度。 

    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不能提供对历史的另一种视角,或者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那就是最大的失败。我以为。

 

    叙事与反思

 

    在一段惨烈的历史中更愿意煽情而不愿意反思的《金陵十三钗》取得叙事上的成功,即使该片叙事上有一个令人难以容忍的毛病:导演或编剧让人物做出希望她们做出的举动,以推进故事进程或紧张程度。豆蔻和香兰偷跑回去取琵琶弦和耳坠的情节,让我大跌眼镜,感受到的不是人物的真诚与灵动,而是导演与编剧的权威:在明知日本人所作所为的情况下,还甘冒风险去取那无关紧要的家什,在我看来,这不是在表现人物的情义,而是表现她们有多“愚蠢”,不知轻重。 

    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影片中,都已经有足够多的残忍,不需要再表现人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丧命。这一点,反而是《Hello!树先生》做得比较好。树先生最后的疯狂虽然出人意料,却并非从情理上说不通。 

    《最爱》与《钢的琴》是被遗忘与被损害者忧伤的歌。前者忧伤而绝望,后者茫然而甘苦自知。这两种情绪在当今中国都不罕见,令人看了以后忧伤:这是我们的真实,也是我们的忧伤。

    在叙事中与现实的人性与情感相连接,这是电影的文化使命,如果电影还需要一种文化使命的话。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