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12月19日投稿,今日见报。写影评时的感受现在发现原来是“一腔俗血”……)

看《私人订制》,有一点五味杂陈的感受。吃惊的是冯小刚和王朔毅然决然回归16年前的《甲方乙方》所显示出来的创造力的“匮乏”——或者说是“懒惰”;惊喜的是宝刀未老的葛优、充满青春气息的白百何、李小璐和郑恺;失望的是电影的拼盘效果,官、富、雅都不足以表现中国当下的现实,其中的逻辑更是不堪追究;感动的是片尾四人组对大自然的真诚道歉,如果像冯小刚和王朔这样功成名就并兼具“游戏”气质的人都认为环保是个不得不提的话题的话——即使是通过为贺岁片硬塞上一个环保教育片的尾巴这样蹩脚的处理方法———那我怀疑我们的环保问题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与解决只能是出于“认识”以外的原因。青山绿水人人爱,“不爱”的原因也许是其他领域的驱动太强烈。就像电影中所表现的做富人的“过瘾”、做官在种种诱惑下所丧失的原则性。
  让环保成为官员政绩考察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原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片尾郑恺来到塌陷的草原上,一个个因采矿及地下水被抽空而产生的巨大地洞,像是在告诉我们,地球已经多么脆弱。
  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这样的地球上生活千秋万代。如果没有影像告诉我们地球上正在大范围发生的环境事件的话,我们会以为雾霾终会散去,坍塌是偶然事件,河流污染而鱼儿依然生长,一切就在可控之中。
  而事情的发展很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们有责任为自己觉得“好”的世界奋斗,也对别人的努力做出回应。
  就像《私人订制》中如集体宣言般挟带的“私货”一样,我们要向“地球”说道歉。
  如果说这部贺岁片有什么惊心动魄、值得回味的话,这个“道歉”就是其最值得回味之处。
  然而一个真情流露的尾巴不能掩盖整个剧情结构的粗制滥造之处。所谓“私人订制”是以大家想象中的专业与品质为蓝本,其实质却是浮华与虚假。我想冯小刚已经以不止一部片子表明了这一点。
  尤其是,我们不可能拥有“私人订制”的地球。
  葛优、白百何、李小璐、郑恺在片中组成充满合作精神的团队——他们不焦虑、牺牲自己、奉献别人。《人在囧途》《杜拉拉升职记》等一定是误导了我们。职场是什么样的场,还需要影视作品多加表现。范伟所扮演的司机,体验三位落马上司的心路历程,其中的逻辑与曲折令人哭笑不得。“群众中间有坏人啊”的真实感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并消受的,尤其对我这样满腔热情、第一时间来观看一部电影的“群众观众”来说——我当然想在电影中寻找某种理解与共鸣,然而我也认定官员的智慧与节操最起码应该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民间智慧层面以上,企图寻找其他理由,只能贻笑大方。“一腔俗血”是莫名其妙的桥段,近乎小圈子里的玩笑。作为群众,我们是喜欢看小圈子里的玩笑的,然而这个段落对“俗”、“雅”毫无思考与辩证,让人只能看到“贵圈真乱”而摇摇头。创作者似乎是不屑于对“俗”、“雅”之辨做真正的思考与演绎的,那为什么要拿它来说事呢?也许这也是私货。宋丹丹表演的“钱真多”系列,钱多得令人无聊。只有结尾的温情——“时间都去哪儿了”可以拯救宋丹丹的表演。这是恰到好处的感性与温情,也是导演人文情怀的瞬间爆发。
  《私人订制》最大的反讽之处在于,“替人圆梦”的情境设置显示中国人已失去了亲自追逐自身梦想的能力与勇气。在想象与幻觉中过瘾,所有的梦想都与金钱有关——所以我替宋丹丹扮演的阿姨不值,“过一天有钱人的生活”,这真的是她的梦想吗?——金钱(票房)与电影的关系,金钱(票房)与导演的关系。如果不跳出“金钱”——太过关注“金钱”——这个怪圈,所有试图“造梦”与“反讽”的电影,最终只能是它自身的讽刺。
  而我们不幸还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