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是一直想去看的。想去看的原因是因为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也对中国导演会如何表现那一段历史感兴趣。在这些“感兴趣”下潜藏着的,是对日本政府为什么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感到不解。据说分歧存在于“过程与死伤人数”上。这几乎同时造成了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孜孜不倦、刻骨铭心。事实似乎已经很清楚《拉贝日记》、亲历者的日记、美国人的调查、美籍华人的调查、中国人的调查都表明了那一段残暴历史的存在。不承认历史促发了更多想要“证明历史真相”的努力这些努力对澄清历史真相无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人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如果对日本的“拒不承认历史、拒不认错”绝不原谅的话,可以说,从这一点上所裂生开来的缝隙只会越来越大,而这是多少个吴清源、多少部《吴清源》也拉不回来的。承认历史与曾经做过的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赢得尊重的前提。一个人、一个国家一天做不到这一点,就一天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与原谅。这一点,对所有人、所有国家都是如此。

 

《南京!南京!》开头的几个片断令人失望。我看到了中国电影拍摄场面的简陋导演对场面把握的缺失。南京!南京!失落的中国的首都,难道是那几断壁残垣就可以代表的吗?看到那几不断出现的街巷镜头,让我想起我们繁华热闹、纷纷要打造成旅游景点的影视城、影视基地。我们其实没有创作的园地,我们有的只是商业与旅游。《南京!南京!》最让我失望的就是并没有表现出一座城的繁华与失落,而是在搭建的布景内妄图做舞台的表演,这样,演员再投入,表演再真挚动人,也不过是一舞台剧而已——而那四类人四场戏的结构又多么像一出舞台剧的布局!电影强大的再现现实的能力及“南京!南京!”所唤起的观众对于跨越时空的期待,使得《南京!南京!》在再现历史氛围场面方面是令人失望的。“南京”在电影是一座抽象的、搭景似的、几无人烟的城我们看到了六七个日本兵把孙中山雕像拉倒的寒酸场面。在这里,占领者如一群恶作剧的儿童,“南京”也就不再是那个悲壮的城。把沦陷之下的市民表现得像蚂蚁一样躲在“洞穴”里,把一座城表现得如同空城、鬼城,很难说是符合那个时期的历史事实,也很难说是符合电影表现与故事发展的需要;中国人的绝望与抵抗、偷生与逃命在这部电影里都是支离破碎的。导演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与场景转换的把握上似乎有所缺失。

 

然而《南京!南京!》又确实打动了我。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观看《南京!南京!》会让人更“反日”或更“亲日”的说法都有点太武断了。在我的理解中,《南京!南京!》既不是让人反日,也不让人亲日,甚至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也有点太牵强了。《南京!南京!》毋如说是讲“人情”的——凡庸世俗的人之常情。而人性更多是有关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伦理的深层批判与自省。影片四个主要人物所引领的小小剧场中,陆剑雄作为一名战士誓死守城是人之常情;唐先生为了保全家人而出卖了别人是人之常情,虽然他马上遭到了报应被害得家破人亡;姜老师一次次地冒名去救那些即将被抓走、杀害的人是人之常情;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对世事还无任何经验的角川感受到人生的迷茫、空荡而自杀身亡也是人之常情。而这部影片的闪光之处就在于,以人之常情的毁灭表达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说这是“仇日”吗?在我看来,这是在号召不要再有任何名义的战争。影片结尾处,内心空荡的角川放了胖战士和小豆子,开枪自杀。他的身体滚落在开满蒲公英花朵的山坡下。远处,得知自己性命无忧的胖战士和小男孩开心地笑了,他们头戴野花,奔向希望的田野。这个镜头也许煽情,也许做作,在我眼中却成为一种写意的象征。作为被侵略、被凌辱民族的人民,他们有追求活着的权力,有权力对生命感到欣喜,追逐生之美好;而无缘无故被卷入一场侵略战争的角川,作为侵略者的他,如果不能上升到“反战”的高度,就只能面临人性的陨灭与生命的坠落。可以说,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参与者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为自己的国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的国家与政府,绝对是应该道歉并表示痛悔的。从这一点来说,角川的自杀与其说是导演与编剧的“一厢情愿”,不如说是对所有参与那场战争的日本人的一种审判。“活下来的人应该想一想自己对那场战争、那一场屠杀的责任”,这一点虽然被很多针对该片的人性解读所忽略,却是追求正义与公理、讲求个人责任的现代社会所应该有的视角。

 

战场上身心俱疲、食物匮乏的慰安妇百合子,是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活着比死更艰难”。《南京!南京!》在中国电影中有突破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揭露了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创伤,而且揭示了战争对发起国的军人人民所造成的创伤。能够同时从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视角来审视战争的罪恶,其对战争的批判无疑比单单的“控诉”、“仇恨”更深刻了几分。从某种程度来说,《南京!南京!》能够吸引近百名日本演员从日本赶来参加拍摄,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互相了解的开始。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站在“人类”的角度抗议战争并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无疑是一种合理、开放并提供了对话的可能性的姿态。

 

这样的人文立场,在今天来说,绝对是一种“政治正确”;可是,“政治正确”能不能弥补人们坚持寻找道德正义、历史真相的艰难以及遭到否认时的愤懑呢?从《南京!南京!》上映后所引的种种争议来说,显然还不能。甚至片中的日本演员据说也因此遭受了很大压力。这样看来,电影、艺术究竟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才能对现实发展、历史及人性认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发表于《社会观察》2009年第6期,发表时有删节。)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