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3年12月11日,在上海观看了贾樟柯2007年拍摄、2013年底才公映的纪录片《无用》——一个与服装有关却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以“无用”为名,将服装作为艺术品进行展示;另一个是用作日用品的、表达人们对“自我”及“美”的追求的服装。贾樟柯的人文情怀为“服装”这一日常之物增添了非同寻常的启发性,令人思考服装的本质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其所发生的种种关联。
 
“无用”是设计师马可在巴黎时装周展示的一个作品系列。她将自己设计的服装作品埋在土里,希望这些作品经历一个与自然“接触”的变化过程,然后呈现在世人面前。
 
呈现的方式是模特肌肤涂黑、穿着这些带着土壤气息的服装站在柱台上。灯光逐个亮起,作品依次呈现,随后观众走进展示场地,近距离观看这些名为“无用”的服装作品。
 
称得上匠心独运。从织布开始,马可将手工制作的每一过程都编织进自己的作品中,直到将服装埋在土里,以代表“接触”与“变化”,以及——“回归自然”。这是我的理解。对艺术家来说,也许更多是寄托了她对服装的热爱及其中所承载的情感历程。
 
马可是一位让人看了很舒服的艺术家,清新、自然、坚定、执着。因为不喜欢那些千篇一律的服装,开始自己的设计生涯。打造了“例外”的品牌,又开始“无用”的探索。
 
她设计了一件夸张地讲,可以说是“硕大无朋”的大氅,在巴黎时装周上委托一位成熟丰满、看起来也不是很年轻的模特进行展示。纪录片拍下了这位模特对自己将要展示的作品之“巨大”的惊叹。然而在最终表现“无用”展示现场的镜头中,我却没有发现这件作品的身影——恕我眼拙——也许是因为模特没有成功表现出这件作品的价值,也许是因为贾樟柯太急于讲述他想要讲述的另一个故事——汾阳裁缝的故事。
 
汾阳有三位裁缝。一位是丈夫不争气的年轻孕妇,俊俏能干的她,为丈夫开车损坏了轮胎花了200元钱而心疼、生气,然而还是一个人挺着即将临盆的大肚子,拎着买来的蔬菜,和气地与街坊打招呼、寒暄。她为尚未出生的孩子做了一件小夹袄。小小的、红色的夹袄被她拿在手上扬起的时候,像是人间最可宝贵的希望。
 
另一位是看到手工裁缝业已江河日下的男裁缝,下矿当了矿工,感叹着做一件西装手工费要40元,而买一件只要30元。“现在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才能做服装这个行业。”他惋惜地说,对自己失落的“服装梦”十分不舍。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奔驰在马路上,这一对夫妻看起来与服装行业全然无搭——除了妻子身上那件紫粉色的、闪着人造丝的光芒并镶着花边的衬衫,扎眼地显示出女人对时尚不屈不挠的追求。这是与妻子想要的西装搭配买的。夫妻的甜蜜,女人对服装的想象,平淡的生活中有失落也有甜蜜。
 
最后一位是客流稳定的中年男裁缝。裁缝店安排得有条不紊,懂得听顾客的要求——这一次裤长要短一点——懂得为自己安排一点享受(旁边放的是收音机还是电视机?)。工作到夜深。裁缝店上空拉着横线,上面一个个空空如也的塑料衣架暗示着生意的不景气。无声的衣架像是一种召唤,也像是一种引诱:你知道上面曾经悬挂过什么样的衣服?你知道上面曾经承载过主人公什么样的梦想?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件服装背后都有人影闪烁:设计师、裁缝、衣服主人、正在看着这件衣服的人……
 
《无用》称不上是一部好看的纪录片——即使有Beyond的《情人》抒情,左小祖咒的《爱的劳工》缠绵。然而在《无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贾樟柯那毫不遮掩的情怀。他对普通人的关注,是我们应该关注却遗忘已久的;他镜头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有一种令人疼惜的感觉。这种关怀与情感,正是一位导演至为可贵之处。
 
如果没有这次覆盖17座城市的放映活动,《无用》也许永远都不会进入我的视线。一部在2007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迁延于2013年底“择市”公映,其中有多少曲折,我不太明白。然而对媒体上有关贾樟柯想要推动艺术电影院线建设的说法,却感觉善莫大焉。虽然困难重重。
 
终究需要有一个阵地让一些“小众”与“无用”之物展示出来。这是文化活力的本源。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