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后记

 

以上海城市电影作为考察对象,源于我对这座城市及其电影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经常被送到乡下姥姥家。姥姥家的墙面是用报纸、画报糊的。我站在姥姥家占去半个房屋的土炕上,闲得无聊就用指甲去划这些糊在墙上的字。

每一行字都代表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在土炕对面的地上,有一个高高的地柜。地柜上方的墙上糊着《舞台姐妹》的剧照。剧照不大,大概是哪一本电影杂志的内文配图,两姐妹坐在船头,手放在一起,朝正前方望去——“今后要认真地改造自己,唱一辈子革命的戏”。

当时我得站在椅子上、爬到柜子上才能看清楚这张只有半个巴掌大小的、泛黄的剧照,而我颇为它这么做了几回——虽然被大人看见的话就要挨训。谢芳坚定而充满正气的眼神,令我着迷;曹银娣的软弱与顺从,也自有一番令人怜爱的美。

坚强与软弱的搭配,以及最终的团结与坚定,就代表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吧。

后来又看了《大李小李和老李》以及《今天我休息》,觉得影片里所描绘的是一个距离我遥远的美好世界。遥远,但是真实而美好。

2005年来上海以后,上海早已不是那个“人人争着做好事”的梦幻般的城市了。上海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施润玖所拍的《美丽新世界》(1998),美丽,但是你要付出努力才能在这座城市里落脚。

在这座城市里看了很多与这座城市有关的电影,对城市的感觉却越发模糊不清了。上海并不是电影所能涵盖的,虽然电影里也许保存着我们对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出于对这种记忆的迷恋,我开始留意有关上海的电影。

想象着理论能为我的这种关注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视角,我因此试着将公共性理论与对上海电影的研究相结合——我也想借此了解我们与一些电影感觉亲近而与另一些感觉隔阂的原因所在,公共性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然而电影的感性是一种最本质的力量——这也是我们觉得与它如此亲近的原因——在本书中,理论思考与对电影的感性触摸的矛盾时不时浮现,几度令我感觉非常不安。

虽然无力于驾驭公共性这一宏大的理论,然而从公共性的角度思考有关电影的问题,却给我带来很大裨益。如果有人愿意从这一角度继续展开有关电影的讨论,我想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是大有益处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完成于20104月。在此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曹元勇老师与林雅琳小姐对此书出版的大力协助与帮助;感谢上影集团提供电影海报照片。如果有读者愿意对这本书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我是非常欢迎的。

我的邮箱是:renmingsh@126.com,欢迎亲爱的读者的反馈。

 

                                           任明

                                     2014719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