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偷书贼》,一部以儿童视角讲述二战德国故事的电影。父母是共产主义分子的丽萨被送到慕尼黑郊外,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与邻居柠檬色头发的男孩成为好朋友。养父冒着危险收留了一战中犹太战友的儿子马克斯,后来在一次没有警报的空袭中,丽萨的养父母和柠檬色头发的男孩都死在轰炸中。男孩死前想要告诉女孩他爱她——这虽然俗套却让我想到没有说出口的爱可以有多强烈。女孩活了下来,被男孩的爸爸收留。犹太人马克斯也活了下来。他们享有了一生的友谊。

是马克斯教会丽萨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他说,告诉我,如果你的眼睛会说话,它会说什么?丽萨说,苍白的一天,万物与云彩黏在一起,太阳像银色的牡蛎(原谅我的听力水平)。

地窖打雪仗的一场戏,是对自由与生命的讴歌。马克斯在警报拉响的夜晚从地下室里出来,空无一人的街道,他一个人站在夜空底下,感觉有点发晕。

险些死去的马克斯又活了过来。养母兴奋地去学校告诉丽萨这个消息,却假装是为她做错事而教训她。觉得这母女俩真是精明能干的女人,对环境有着清楚的判断,不像有些国产片,为了煽情将人表现得其蠢无比。

这种镜头,是导演情商太发达而智商不够高的结果。

丽萨在防空洞里为大家讲故事的情景,是动人的一幕。死去的哥哥的鬼魂躲在黑暗中,怕吓着别人。他的使命是等待自己仍然活着的妹妹。这样的故事令人安慰,好像活着与死去都不再那么可怕。

马克斯病得要死时,丽萨去偷书读给他听。马克斯听着这些故事活了过来。

写。这是马克斯送给丽萨的笔记本上写着的字,用希伯来文。

写,有多重要?因为有生命的苦难与优美要传递?

死神在结尾说,其实是我无时不刻不被人们追赶着。

人们追赶他,是因为他可以轻易摧毁人们所拥有的一切吧?追赶他,是为了驱逐他?

希特勒在这部电影中是被痛恨的符号,因为他轻易夺去那么多人的生命。

 

因为死亡与一生的问题,清晨想到,丽萨在生命之初经历了那么多惨痛的死亡,后来的一生,对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吧?即使她也恋爱,结婚,生子,有了孙子,即使她在90岁的高龄死去。死神说,他很好奇,像丽萨这样的人对自己的一生怎么想?我想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生命的重量对死亡恐惧的消减吧?并不是要主动去寻死,而是面对死亡不会再害怕,因为见证了最爱的人的死亡,死亡变成了一种相会。即使你知道死亡也许是空无所有,即使你最爱的人未必在那里,然而,你愿意和他们共赴这一命运。

这样想来,因为挚爱的人的死亡而消沉的人确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消沉的状态总是令人惋惜,好像在此界就应该做此界的事。什么是此界的事?

这值得好好思考。什么是此界的事?这也许因人因时而异。

该片据说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配音乐的提名影片,但对里面的音乐实在没什么印象。片子让我想起同样以小女孩视角讲述二战故事的《潘神的迷宫》,然而后者让我感受到的是披天盖地的伤心——也许是因为结尾的真相太出乎意料——《偷书贼》有一种温柔平和的美,然而却太四平八稳了。叙事与抒情都规规矩矩。因为导演是执导《唐顿庄园》的Brian Percival,令我不由得要想是不是电视剧导演的“经济”观念对电影的艺术表现有所影响。

回头想一下,这部电影的节奏还真够平均的啊!

话题:



0

推荐

任明

任明

9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有感而发。以文会友。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及电影研究。新作《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60年变迁》,邮箱renmingsh@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