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4年03月02日 19:24

3月1日昆明车站

3月1日昆明车站

 

十六七岁的少女挥舞大刀

是什么让你认为世间

如此狰狞

 

难道你没看见过儿童的微笑

难道你没看见过蝴蝶扇动翅膀

飞过万水千山

 

在午后的草原

有一阵清风吹过

你年轻的生命

盼望像野草一样疯长

 

然而你寂寞

 

你所需要的理解

这个世界暂时无法提供

 

然而诉说吧

 

不要戗灭像你一样无辜的生命

在此刻以前

 

会有人听见的

就像蝴蝶飞过千...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25日 22:44

《戴安娜》:在对与错之间

晚上看《戴安娜》。看到结尾,很被导演讲述的故事打动。一位极度渴望爱的女人,试图平衡自己的身份地位与爱情,却终究做不到。在她那样的地位,真的很难做到吧?

她的行事为人,似乎让她的手下、周围的人也很为难。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状态,有时会任意而为,有时会恃宠而骄——当然,并不是对人无礼貌,而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认知。

就是这种认知毁了她吧?别人的期望会变成心灵的重担,有几个人能扛得住这种重担呢?

不知她...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25日 15:56

《偷书贼》:生命的重量与死亡

 

《偷书贼》,一部以儿童视角讲述二战德国故事的电影。父母是共产主义分子的丽萨被送到慕尼黑郊外,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与邻居柠檬色头发的男孩成为好朋友。养父冒着危险收留了一战中犹太战友的儿子马克斯,后来在一次没有警报的空袭中,丽萨的养父母和柠檬色头发的男孩都死在轰炸中。男孩死前想要告诉女孩他爱她——这虽然俗套却让我想到没有说出口的爱可以有多强烈。女孩活了下来,被男孩的爸爸收留。犹太人马克斯也活了下来...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17日 10:14

朱鹮飞来:当传统栖息于当代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看在网上找到的照片,典型的水鸟样子,不如鹤仙风道骨,飞行时两翼却现粉红色的霞光。日本皇室将朱鹮视为“圣鸟”,这种鸟类在日本却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中国鸟类学家在陕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两国开始商议联合保护事宜。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时,日本馆特意邀请了香港先锋戏剧教父荣念曾先生以“朱鹮”为题,进行戏剧创作,以纪念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这一珍稀鸟类的举措。目前,在中日韩三国生殖...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21日 23:12

《不同的孤独》

《不同的孤独》,金星编舞的作品。蹩脚的作品名称,滋味悠长的蒙古音乐,初露端倪但还有很大修改过程的编舞。金星在舞台上打造了一种流动感,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可惜这流动感常常被她的画外音打断,也被尚有待完善的换场方式打断。金星厚道地让她的合作者——内蒙古的安达组合乐团——和她平分这个舞台,岂不知音乐已是满坑满谷无孔不入了。乐手及歌者在舞台上的出现——通常作为乐队一字排开但有时踱步有时与舞者互动——却打乱...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9日 22:54

张文江,古典学术的解说者

张文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40多岁的时候,他生了一场大病,躺在病床上,他对自己说,我的心愿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这种专心一致的心意,使他挺过了大病,至今健康如常人。他每周在上海家中为复旦大学及上海社科院的研究生讲课,讲课的部分内容被整理出来,就有了《古典学术讲要》这本书。张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足以在世界文化的最高层次占据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不...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9日 22:40

与时间的对抗 ——记台北“舞蹈空间”舞团2013年作品《时境》

  2013年台北艺术节(8-9月)与上海国际艺术节(10-11月)共同迎来15周年庆典。两个艺术节首次互邀作品,联庆15周年。由著名舞蹈家平珩女士于1989年创立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台北“舞蹈空间”舞团应邀于10月21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演出现代舞作品《时境》。该作品由西班牙编舞家玛芮娜·麦斯卡利编舞、来自纽约的大提琴音乐家克里斯·兰卡斯特创作音乐,探讨时间议题。

  舞台上整整齐齐一方黄色的小扁豆,像是收获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3日 08:54

“无用”的时尚与贾樟柯的情怀

2013年12月11日,在上海观看了贾樟柯2007年拍摄、2013年底才公映的纪录片《无用》——一个与服装有关却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以“无用”为名,将服装作为艺术品进行展示;另一个是用作日用品的、表达人们对“自我”及“美”的追求的服装。贾樟柯的人文情怀为“服装”这一日常之物增添了非同寻常的启发性,令人思考服装的本质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其所发生的种种关联。   “无用”是设计师马可在巴黎时装周展示的一个作品...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2日 11:49

《如梦之梦》的戏梦人生 ——赖声川戏剧《如梦之梦》观后

如果说演出时间长达8小时的《如梦之梦》是我观剧生涯中的一次新体验的话,那么看完以后,这生命中流逝的8小时所带来的对剧中故事的体味及对人生匪夷所思部分的思考,让我体会到,一出好戏不仅应该讲好一个故事,更应该有人生的高度。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少有的在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上都得到满足的剧场作品。

庄如梦在皇帝杀他之前练就了一身在梦境中自由出入的本领,所以,在他被砍头之前,他已经消失在梦境之中了。

这是《如...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0日 12:08

(贴旧文)“政治正确”与现实困局 ——有关《南京!南京!》

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是一直想去看的。想去看的原因是因为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也对中国导演会如何表现那一段历史感兴趣。在这些“感兴趣”下潜藏着的,是对日本政府为什么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感到不解。据说分歧存在于“过程与死伤人数”上。这几乎同时造成了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孜孜不倦、刻骨铭心。事实似乎已经很清楚《拉贝日记》、亲历者的日记、美国人的调查、美籍华人的调查、中国人的调查...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0日 11:06

东拉西扯:由中日纷争所想到的……

 

(经过一番自我斗争的推理过程之后,我重返此博文最初的逻辑,这也是中国政府与媒体一直所表述的逻辑。奇怪的是,不经过这番自我推理的过程,我似乎就丧失了理解这一逻辑的能力。以此为记。1月13日)

 

近日看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引起的愤怒与纷扰,我想我同意在日本工作的宋文洲先生的表述,“中国不能接受的是把甲级战犯当做‘英灵’来崇拜”。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一点?因为背后隐藏的是日本人认为甲级战犯所做的是保...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02日 15:49

群体幻觉的“私人订制”

(本文12月19日投稿,今日见报。写影评时的感受现在发现原来是“一腔俗血”……)

看《私人订制》,有一点五味杂陈的感受。吃惊的是冯小刚和王朔毅然决然回归16年前的《甲方乙方》所显示出来的创造力的“匮乏”——或者说是“懒惰”;惊喜的是宝刀未老的葛优、充满青春气息的白百何、李小璐和郑恺;失望的是电影的拼盘效果,官、富、雅都不足以表现中国当下的现实,其中的逻辑更是不堪追究;感动的是片尾四人组对大自然的真诚道...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7日 21:31

(旧文)2011观影记:历史与现实

因为办了一张会员卡,2011年是我到影院去看电影较多的一年,也是我对中国电影质量及院线水准感觉越发失望的一年。名导继续面目模糊、语焉不详;院线继续急功近利得令人窒息,有商业,没有文化。中国电影持续奔忙在由日常文化行为变成“奢侈”消费的怪圈中,导演与观众似乎都日渐疲惫。小成本的文艺片走投无路。因为电影的“高票价”,这一曾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版图,在浮华而贫瘠的道路上已走得太远。

 

    没有必要...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7日 21:17

(旧文)贾樟柯的上海,贾樟柯的传奇

当《海上传奇》的第一个镜头显示的是外滩交通银行门前的铜狮子,并且背景配上了狮子压抑的怒吼声时,我们知道,上海百年历史所经历的血雨风霜,带给贾樟柯的终究是不能平易。

屈辱、开放、繁荣、失落、华洋杂处、三教九流、赤胆忠心、物质至上……这样一种丰饶而复杂的历史,使得我们在纪录片《海上传奇》中,看到了一个交织着历史与记忆的“不一样的上海”,以及那个“不一样的贾樟柯”。

 

“传奇”的个人“注解”

 

...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3日 17:38

“人怎么能度过空虚的一生?”——《谜一样的双眼》观后

25年后,已经退休了的本杰明找到多年前他的美丽上司、他一直爱着的艾琳,对她说出下面一番话:“我怎么能什么都不做呢?我问了自己25年。我只能找到一个答案,‘遗忘,这是另一个生活,结束了,别问了。’这不是另一个生活,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我想知道,一个人怎么能度过空虚的一生呢?”

 

作为电影《谜一样的双眼》(又译作《眼中的秘密》)种种情感中最核心的一层,“空虚的一生”指的是本杰明隐藏他对艾琳的爱的情况下...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3日 17:35

用笔写出的生活——爱丽丝•门罗的《小镇浮云》

微信上朋友发了《小镇浮云》的链接。真是快速。这位82岁的女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只不过是昨晚7点的事。

 

击败了我喜欢的村上。

 

不过没什么。村上从写作中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充实与认可吧。

 

像爱丽丝·门罗这样的女作家,我闻所未闻。足够好的话,倒可以获个诺贝尔奖试试。

 

诺奖评委深知自己的推广效应。要用好这一点。于世界的丰富有益,这正是文学的真谛。

 

《小镇浮云》的平淡笔法令我意想不到。以...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0日 18:32

关于他人的痛苦——《Hello! 树先生》观后

  11月4日在上海某影城观看了《Hello! 树先生》,整场电影共19位观众,包括一个由父母带领着的七八岁的男孩。影片放映过程中,有时会听到男孩向父母发问。我想他确实看不懂,然而欣赏这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支持国产文艺片的精神。

  谁知道呢,也许男孩比其余18位成人观众更能理解影片中的理想与现实,幻觉与逃避。

  《Hello! 树先生》展现了农村荒凉的、有关现代化的梦想与现实。那梦想以残忍的力量,扫荡了树先生们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