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5年01月05日 14:32

生死对话——《人间草木》杂记

 

周宁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当时的他,年少英俊,才华横溢,甫一调到厦大中文系就引起女生的迷恋。我其时因深陷自身感情漩涡,对外界一切不管不问,但也曾为一位相熟女生对周老师的迷恋而愤慨——好端端一个女孩,为什么要“爱”上一位比她大那么多、完全不可能正常谈恋爱的男人?

 

这些周老师知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总之女孩成功度过了暗恋的深渊——一切美好终究是美好——我毫无端由的义愤也成了指导我此后人生感情...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22日 10:01

布莱希特的“好人困局”与庄子的智慧

 

 

虽然对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四川好人》闻名已久,但并不知道其所讲述的故事如此具有寓言色彩:三位神仙来到人间寻找好人,找不到的话就要将人间毁灭。妓女沈黛收留了她们,神仙给了沈黛一笔钱报答她的的好心。沈黛用这笔钱盘了一家烟草店,没想到周围的人纷纷来找她帮忙,要钱要米。善良的沈黛不堪重负,假扮成冷酷的“表哥”来应付大家无止境的贪婪要求……

这个故事有着《圣经》中“罪恶之城”所得玛的影子——人间的...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08日 09:56

《推拿》:无限贴近盲人世界

当转了两趟地铁去位于南京西路的影院看《推拿》时,我终于承认自己是文艺片爱好者了。家门口的影院没有为《推拿》排片,而事实证明这番辛苦值得。

《推拿》是如此贴近盲人的世界。影片中一直有一个平淡单调的女声用画外音解说着银幕上没有言说的种种,好像—很多事情既然我们没有看到,也看不到,那不妨说出来。女声清澈而平静地说,盲人认为眼睛看得见的社会是“主流社会”,对此,他们敬而远之。

影片围绕“主流社会”以外的...

阅读全文>>
2014年11月10日 12:39

想象观众与表达自我——记乌镇戏剧节

 

11月2日晚为观看胡恩威导演的《万历十五年》而赶到乌镇,目睹了一场因戏剧而起的嘉年华。

这部“最贴近原著”的舞台剧长达3个小时,以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万历皇帝、李贽六个人物各自的身世遭遇为线索,描摹出中国社会复杂诡谲的政治生态与文化背景。1587年,“平淡无奇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隐藏着多少历史发展的线索,需要黄仁宇这样的历史学家才能解读出来;同样,胡恩威所创作的《万历十五...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16日 15:10

后记《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六十年变迁》

后记

 

以上海城市电影作为考察对象,源于我对这座城市及其电影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经常被送到乡下姥姥家。姥姥家的墙面是用报纸、画报糊的。我站在姥姥家占去半个房屋的土炕上,闲得无聊就用指甲去划这些糊在墙上的字。

每一行字都代表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在土炕对面的地上,有一个高高的地柜。地柜上方的墙上糊着《舞台姐妹》的剧照。剧照不大,大概是哪一本电影杂志的内文配图,两姐妹坐在船头,手放在一起,朝正...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07日 13:04

北方

北方

北方

 

题记:有人说,北方注定是悲哀的。

 

在北方

大自然将寒风、积雪、泥泞、山脉塞进人们的肚肠

然后,用不屈的意志,

让它们在冬阳中凝结成冰

在秋风中,落尽了叶子

 

在北方

人们沉默无语

凝视脚下的土地

好像风声

已将一切声音带走

 

在北方

树叶在秋天簌簌作响

好像蓝天的使者

唱完这季

就是冬雪与泥泞

 

沉睡与永恒

 

在北方

人们厌倦了讲道理

...

阅读全文>>
2014年09月29日 10:13

亲爱的,心花路放

 

这两天上海秋高气爽,感觉将这两个片名放在一起倒也合适。

这当然不是两部同一个重量级的电影,但它们都不会让你看了后悔,因为它们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所承诺的使命。《亲爱的》抒情而沉重,《心花路放》摇滚而文艺,虽然这两者都有着隐秘的危险:前者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煽情,后者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做作。然而两部电影成功地避免了各自的险境,我想这与导演对题材的把握能力有关。

《亲爱的》作为都市通俗剧,近乎完美,成...

阅读全文>>
2014年09月22日 10:30

“时时刻刻”

 

 

9月7日去上海话剧中心参加“时时刻刻”上海写作计划欢迎会时,总觉得“时时刻刻”这四个字像一道魔咒,俘获了我的心。

选用“时时刻刻”作为欢迎会的主题,大概是王安忆的主意,有她的一段欢迎词为证:欢迎你的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汇合,仿佛溪流汇入江河,一同流淌,在下一个岔道再分离,就这样,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

这是感性的文字,却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相识的真谛。我们曾与千万人相逢,曾走过数万人的广场...

阅读全文>>
2014年09月19日 12:05

(小抱怨)执着及其界限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都不同程度地执着过,也不同程度地放弃过。但对于“投诉”这件事,始终感觉把握不好执着的尺度。

 

去年在租住地的合同到期,办理宽带包年合同终止手续时,所付的200元押金要到另一个营业厅去取,因不能理解我在家附近的营业厅付钱为什么不能在原地取回押金,投诉,对方种种解释根本无法令人信服,营业厅经理打电话跟我说我可以去交个身份证复印件,他们可以帮我将钱取回,我可以在家附近的营业厅取。在...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03日 09:21

“人生的不圆满,要到舞台上求”——观《百年戏楼》有感

4月18日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台湾国光剧团演出的舞台剧《百年戏楼》,感触良多,仿佛随着舞台上的移步换形——或不换形,观看了一出百年京剧发展史的掠影。然而《百年戏楼》让我这个戏剧的门外汉感触最深的却是:如何唱好/演好一出戏。

最初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唐文华扮演的白凤楼在舞台上最后一次唱起《搜孤救孤》的选段时,其沉郁与悲凉与刚刚在舞台上锣鼓喧天、煞是热闹了一阵子的海派京剧《白蛇传》的对比,非常强烈。仿佛千古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11日 13:07

(转)童世骏谈《多元现代性》:他是一步步解构统一的“西方”的概念

(转)童世骏谈《多元现代性》:他是一步步解构统一的“西方”的概念

  童世骏谈《多元现代性》:他是一步步解构统一的“西方”的概念

  2014-05-11 童世骏 ibooks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希尔贝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了解,以及对我们这些中国同事的了解,也可以说是加深了对中国的信任。比方说,“诺奖事件”发生以后,他来参加上海世博会,他一下飞机就拿了一叠报纸给我看,告诉我对这个事件,挪威并不是没有争论的。他告诉我,挪威很多人是批评诺奖委员会的决定的,他自...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24日 10:52

我是游客我是否可以保有我的肖像权

 

1,如果一地公民起而表达不满,甚至以摄像头的方式表达判断,这是出于其城市主人公的使命感吧?那么有关城市前景的表达与市民游客举止文明及公德问题的表达是否要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前者可以直接与政府对话,后者可以直接与当事人对话。

2,城市主人公的使命感在针对外地人及游客时尤其要小心处理,因为主人不能让客人有动辄得咎的感觉,那意味着“不好客”,而“不好客”绝非是城市发展之道。

3,采取一拍了之放在网上...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13日 09:44

十年前在英国看中国电影

2002到2004年间我在英国看过3部中国电影,一部“旧片重温”的《卧虎藏龙》是在大学音像阅览室里看的,另外两部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小城之春》,是和老师与同学在正儿八经的电影院里看的。

鉴于这3部电影各自的命运以及能够得到的评论已经近乎“尘埃落定”,我在这里就写一下当时的感觉及周围人的反应,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跨文化交流”之一斑。

《卧虎藏龙》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时我在国内影院就已经看过,当...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04日 08:55

歌唱春天,与纯净的心灵

《一代宗师——向黄自致敬》这场音乐会吸引我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是这一名称所显示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也许里面暗含着我“追宗认主”的愿望——我想知道我们各行各业的宗师都是谁,除了叶问之外。中国近代音乐在我的知识谱系中是块空白,因此在得知黄自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职业作曲家、第一位创作了交响乐并在外国演奏的音乐家、培养了以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四大弟子”为首的一批音乐人才时,...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30日 07:59

立足点与失联的航班

 

 

3月8日上午MH370失踪的消息传出以后,我并没有想到有关这架飞机的消息会扑朔迷离至今,也没有想到期间自己会经历那么多心理起伏。难过——227名乘客,154名中国人;疑惑——两名持假护照的乘客到底是谁?怀抱希望——希望是机长劫机到某个小岛上了;焦虑——不停地发现漂浮物又不断被否定与失联航班有关(期间我一度开始回避看有关MH370的报道,因为光从标题也能看出那是报告“毫无进展”的进展);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21日 07:55

《既见君子》:与古典文化相见

拿到《既见君子》这本书时,因为开本的素朴小巧,忍不住在地铁上就翻阅起来——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设计。我对张定浩的文字有一种期待,曾在《文汇报》“笔会”栏目中读过他的一篇《卿云烂兮,纠漫漫兮》,当时的感觉是,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发自内心、有余味的文字了。

 

过去时代的诗与人

 

这本小书收集了作者从2008年4月至2012年10月阅读“过去时代的诗与人”而写下的文字。这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用作者的话来说,“它...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15日 08:20

《天注定》:在真相与虚构之间

《天注定》我本来是等着去影院看的,后来感觉上映无期,就在网上看了。有点惭愧,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超过了对正式上映的耐心。

 

然而看完后有轻微的不适感(看盗版资源的人是否有资格对一部电影说三道四我有点疑问,但暂且这样吧)。稍微关心时事的人都可以在片中看到现实浓重的影子,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富士康……这些曾经刺激过国人神经的现实人物,在搬演到电影中以后却让人对现实与真相发生了疑问。我开始怀疑自...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10日 07:34

《擦鞋童》: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骏马飘逸

儿童节尚在六月。然而可以用此文表达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可以有一匹骏马不断奔腾。

今天看了意大利导演德西加(《偷自行车的人》1948)1946年的作品《擦鞋童》,战后意大利生活的艰难,儿童的梦想与纯真,大人对这一世界的利用与无视——少管所好像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主意,儿童与少年应该享受个体的关爱,而不是将他们扔到集体里,互相绞杀,人人自危。看守所的大人并非有特别大的恶意,只是这一成人世界的管制方式并不适...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7日 10:53

宁浩的《无人区》与善恶的寓言

 

宁浩2009年3月开始拍摄的电影《无人区》磨练了四年之后终于上映了出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期待心理,我在第二天赶去观看。期间除了对潘肖“处理尸体”的过程一度不耐烦以外,其余时间大都享受电影火爆的节奏、粗粝的镜头。如果试着解释一下“处理尸体”的过程为什么会让我感觉“不耐烦的话,我想是因为徐铮(扮演律师“潘肖”)与“尸体”相处时的草木皆兵、想要烧掉“尸体”时的懊恼犹豫,在这一部别的人物...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3日 12:06

当事情发生后,提问还是站队

 

 

在我活到现在的一生,对死亡最恐惧的时刻,是10年前从伦敦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当时结束学业决定回国,坐在飞机上,心中暗自祈祷:老天保佑飞机不要出事,我不想在这个时候死去,因为爸妈会伤心的。从那刻以后开始明白,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不仅仅来自自身——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也来自对亲人遭受打击的担忧。

 

与爸妈一年多没见;他们正期待着我学业有成平安归国。而我心里满怀着对他们的爱,希望能让他...

阅读全文>>